查看原文
其他

欧洲音乐节市场面临饱和,独立主办们的“求生之路”

郑雯琳 音乐财经 2021-01-25

 

尽管2018年欧洲音乐节仍处于增长中,但诸多趋势已令主办方们开始担忧,欧洲音乐节的市场正在走向饱和。

 

英国媒体IQ杂志近日发布了针对130场音乐节活动的调查报告( European Festival Report 2018),指出票价上涨和观众减少,成为当前欧洲音乐节的两大新问题。

 

报告显示,去年欧洲音乐节的票价大幅攀升,乐迷为一场音乐节购票的平均支出是178欧元,在披露票价细节的105个音乐节中,44个音乐节保持了平价,2个音乐节制定了更低的票价,59个音乐节(占比56.2%)则选择涨价。

 

与之相对应的是,与前几年相比,音乐节的平均入场容量略有下降,参与人数平均减少了2.7%,从2017年平均4.1万人减少到了2018年的3.95万人。

 

另外,2018年票房售罄的音乐节更少了。53%的音乐节在2017年卖光了所有的门票,而在2018年,只有45%的音乐节售罄,18%的音乐节门票销售甚至出现了下滑。


就入场观众数量减少和门票销售下滑的态势,主办们认为,主要是市场已经饱和了。同时,还面临更多小型、新兴音乐节的竞争。此外天气不利、阵容不佳、恐怖袭击和英国脱欧等不确定性因素也对音乐节的票房造成了影响。

 

但即便是目前票房成绩优异的主办也有自己的长远忧虑。

 

荷兰主办方Mojo Concerts旗下的音乐节Lowlands 在2018年共吸引了6万人,成功售罄;音乐节Down the Rabbit Hole也卖完了,第一次便吸引了3.5万人;公司旗下新的嘻哈音乐节Woo Hah!也顺利达成售罄。

 

△Lowlands音乐节(来源:Bart Heemskerk)

 

但该公司负责人却表示,他目前最担心不断上涨的艺人价格,将在未来进一步抬高票价。一个潜在结果便是年轻人将难以承受以致流失下一代的粉丝,而这很可能会让公司的业务逐渐边缘化。

 

本月初,英国演出主办Kilimanjaro Live的CEO  Stuart Galbraith在一场讨论会上总结道,对于音乐节行业的迅速发展、成熟,主要玩家自然毫不担心,因为他们可以用一年的好项目来弥补另一年的坏项目。同时,小玩家则着力于创造独特体验,而不仅仅靠音乐来建立细分市场,因此他们对头部艺人的依赖也相对较小。

 

正是中型规模的音乐节“生存艰难”。大批音乐节要么在举办后破产,要么甚至在举办前就已无力维持。所以 Galbraith谈到,音乐节市场仍有增长空间,但难免走向小型、精品。

 

                  分久必合

难逃被收购命运的海外独立主办们

 

不妨先来简单回顾一下欧洲音乐节快速增长的两个时期。

 

自上世纪70年代,欧洲音乐节开始兴起;1985年,旨在让成员国间取消边境管制、自由流动的《申根协议》出现,90年代后加入的欧洲国家逐渐增多,于是也推动了欧洲音乐节形成跨地区的影响力。

 

而据欧洲现场音乐行业组织Yourope的数据,音乐节的另一次显著增长出现在2010年后。

 

这次则与流媒体的发展时间一致。乐迷通过音乐流媒体可以迅速接触大量的新音乐,于是也令他们想看到更多、更新的音乐人的现场演出。而在流媒体逐渐成为主流的同时,欧洲廉价航空的兴起也让短途旅行变得更易让年轻人接受。

 

另外一个新变化是,音乐节的战线拉得更长了。以往,音乐节通常在6月至8月的户外举办。而近几年,许多室内音乐节也涌现并加入竞争。于是,音乐节的集中期限从五月中旬可以一直持续到九月中旬。甚至,有的音乐节还在冬季举办并以下雪作为卖点。

 

△图片来源:Billy Curtis

 

音乐节在时间、地点上的迅速丰富,相比行业巨头而言,同样对中型玩家影响更大。于是,近年总是频频看到巨头“吞噬”独立主办的情形。

 

最近的例子则是本月Live Nation分别收购了芬兰的嘻哈音乐节Blockfest和挪威的摇滚&金属音乐节Tons of Rock。

 

 △Blockfest音乐节


英国独立音乐节组织(AIF)曾为此发声。根据Pollstar的采访,AIF CEO Paul Reed表示,“尽管一些小型音乐节在兴起,但由于市场集中程度,(小玩家想要)规模化越来越难。尤其现状是,单独一家跨国企业就可以掌控英国25%的音乐节。而这还只是我们去年发布的数据,短短时间内,情况立马就可以被Live Nation的新收购项目打破。”

 

             如何打破僵局?

个性理念和独特创意依旧是关键

 

音乐节日渐丰富的分众趋势也体现在其各异的年收入层次上。

 

在欧洲行业组织Yourope最近的成员调查里,大约20%的音乐节主办表示,他们的年收入小于100万欧元;44%介于100万欧元到500万欧元;20%在500万到1000万欧元之间;再往上,4%的主办年收入为1000-1500 万欧元;6%则获得1500-2000万欧元的年收入;超过2000万的主办方也占到6%。

 

在另一份年度调查中,当Yourope向主办方询问2018年什么使卖票变得困难时,58%的回答是“竞争”。而在此前年份,“缺乏头部阵容”一直是最常见的答案。

 

于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主办方们也开始在自家音乐节理念和玩法方面下功夫。

 

比如,本月IQ杂志的报告就观察到一个明显趋势,音乐节主办方们希望以更环保的方式运营音乐节。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例子便是Boomtown音乐节。通过奇幻剧场和社区体验的打造,它被认为是英国最具沉浸感和“可逃避现实”的音乐节之一。

 

△图片来源:Boomtown Fair


在十年时间里,Boomtown音乐节从只有千名观众发展到6.6万名观众前来参与。该音乐节主办方负责人表示,步入第十一年,音乐节将继续通过加强社区体验,提升观众在减少碳排放方面的意识和举措,并鼓励他们将在音乐节上的环保实践运用到日常中。

 

而在欧洲最大的现场音乐市场、竞争更激烈的德国,主办方们也更强调了独特创意的重要性。Lollapalooza Berlin音乐节的负责人Fruzsina Szép即表示,“第一重要的就是新的想法以及不要抄袭别人。”


将视线转回到国内。和欧洲已经拥有较为成熟的产业格局不同,中国的现场演出市场在前几年才逐渐走上商业化、规范化路径。受到海外成熟产业链的影响和熏陶,国内已经有一批有实操经验的资深从业者,因此在有资本进入后,此领域在尚未出现巨头垄断现象的状况下,于短时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创意内容的生发与产业链的建立几乎是同时进行。


在2018年的小鹿角·中国音乐财经博览会上,国内一些新老音乐节和主办品牌也纷纷向音乐财经与现场参会者们表示,中国现在已经逐渐开始拥有不同定位、规模的音乐节,此前被资本裹挟的大量同质化内容也经由时间和乐迷的审美选择得到了淘汰、进化。这一精细化和差异化的过程在2019年也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不过,和欧洲的独立主办方们所担心的问题一样,国内大量新兴主办们在缺乏头部阵容的情况下,也需要在不抄袭的状况下首要考虑适合品牌的个性化创意。这也是音娱内容和产业在新兴市场中获得共同成长的必经之路。

 

编辑:赵星雨

微信:keithkyo

邮箱:keith.zhao@chinambn.com


商业 | 百年爵士的音乐节“重生”

对于音乐节来说,爵士是贯穿现代音乐的血管。

博览会 |  五一音乐节大战落幕,我们和主办方聊了聊音乐节的“个性化”和“商业秘密

内容、创意、专业度、执行力将是音乐节建立品牌的关键。


小鹿角APP——音娱产业数据终端

媒体、报告、教育、招聘、问答、社区


左右滑动 了解小鹿角APP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